NEWS CENTER
近日,中国民航局联合多部门发布《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》(交通运输部令2024年第1号),明确将120米以上空域划为管制区域,全面禁止无资质飞行。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无人机管理进入强监管时代,而近期多地频发的“黑飞”处罚案例更给行业敲响警钟——无人机考证已从“可选项”变为“必选项”。
一、政策收紧:120米以上空域全面禁飞,景区航拍或成高风险行为
根据新规,除微型、轻型无人机可在120米以下非管制空域飞行外,其他机型必须取得相应资质。值得注意的是,全国多地已将禁飞范围扩大至原有3倍,故宫、西湖等重点景区周边甚至设置电子围栏,无人机越界即被自动锁定并触发报警系统。以杭州为例,2025年亚运会期间曾一次性查处17起违规飞行案件,涉事飞手因无证操作、超高度飞行等行为被处以5000元/人罚款。这意味着普通市民在景区随意航拍的行为,或将面临法律追责。
二、监管升级:商业飞行无证最低罚1万,举报奖励机制倒逼合规化
新修订的治安处罚条例明确,无证从事商业飞行最低罚款1万元,情节严重者将面临刑事责任追究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多地已建立“全民监管”模式,举报违规飞行可获现金奖励。例如杭州市2024年发布的低空经济政策中,明确提出通过“政策引导和支持”强化行业规范。这意味着一旦被举报,飞手不仅面临高额罚款,还可能因“扰乱公共秩序”被刑事拘留,监管力度空前升级。
三、考证窗口期缩短:考试难度激增,政策滞后于技术发展
当前无人机考试已全面采用计算机监管系统,操作误差超过阈值即判定不合格。据行业观察,随着AI辅助监管技术的普及,考试标准将持续加严。北京市2025年试点数据显示,新规实施后无人机考证通过率下降20%,部分考点出现预约排队现象。专家指出,政策制定往往滞后于技术迭代,但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倒逼监管提速——杭州计划2027年前建成40个无人机公共起降场、新增100条低空航线,未来合规飞手将成为稀缺资源。
结语:考证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战
从杭州亚运会执法案例到北京考试难度升级,从电子围栏全域覆盖到举报奖励机制落地,无人机行业正经历颠覆性变革。正如《杭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所言:“政策引导需提前布局”,而个人的应对策略唯有抢占先机——毕竟,当政策收紧速度超过存钱考证的速度时,早一步拿证,就是抢占了未来十年的行业通行证。
Copyright © 2020 挚飞全球(深圳)无人机有限公司 粤ICP备17079143号 挚飞无人机培训学院